浅谈太极拳松、沉、圆、正——马秋林/文

太极拳以“道法自然”为宗旨,“松、沉、圆、正”四字比较真切地体现出太极拳追求自然,顺随的武功理念,本文阐述“松、沉、圆、正”四字在盘架和推手中的应用。

“松”,贯穿于太极拳始终,是最能体现太极拳本质的第一要义。“神舒体静”、“松则灵,灵则动,动则化,化则变”,“软太极乃真太极”,应“大松大软”去练、去推手才能走出轻灵圆活,精妙无比的太极内劲来。

 

“松”落实到盘架子上,要求从意识上松静下来,每个架势,都要检查自己。周身各个关节、颈、胸、腰;手、肘、腕;掌、节、指;髋、膝、踝都要松开,如“脱开状”。“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”。从“松”中引领出内劲走向,“劲起于脚根,由腿而腰,布于两膀,形于手指”。从“松”中走出的力,是圆活的,充实的,能随时随机随意发出和转换,即灵活而善变。劲大而充实,如涌泉不枯,如流水不竭。能持续且不疲惫。通过放松习练,加以意念导引,行意,行气,注重反观内视,气血运行,通经达络,细心体会每势动作要求和实际应用,从而练出独特的弹簧劲来。

 

“沉”是感受,和“松”相对。体现在拳架上是工整稳实,“沉”是从“松”中而来,有“松”才有“沉”。当孩子撒娇,全身松极时,很难将孩子抱起,是“松”极而“沉”。若用硬劲、僵劲盘架子,即便是再工整规范,也体现不出稳实,更谈不上气势。有了“松沉”,才具备了“拳势”,通过神意内敛,不急不燥,步步为营,打出磅礴大气的气势来,如高山,如大海,也如临涯巨石,显现出内在的能量,给观摩者带来美的享受。这是由“松”及“沉”功力的再现。

 

在技术上,“沉”和“轻灵”是矛盾的两个方面,是阴阳共同体。绵里藏针,轻灵圆活。发劲,则劲宏大且沉实。轻灵变化多端;“沉”住对方,如背负磨盘,负重艰难,双臂酸胀,痛苦不堪。在推手中通过“轻灵劲”和“松沉劲”演义出“重推手”、“中推手”、“轻推手”,以及“虚无推手”等等,更好地应用各种太极技法,而“沉”劲不能没有。

 

走圆是太极拳的灵魂,太极即阴阳,阴阳互寓互变,从而有无穷无尽的圆,强调“无使有凹凸处,无使有缺陷处”。触之则旋转自如,反对“顶、离、丢、抗”。做到“沾连粘随,随曲就伸;不丢不抗”。

 

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崇尚“圆”。“天圆地方”,“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。有了圆,才有了无尽的变数,“太极拳,无极而生,阴阳之母也,动之则分,静之则合,无过不及,随曲就伸”。阐述了太极阴阳转化论。不仅是在太极拳上,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也有重要指导意义。即成绩面前,要知道不足;在困境中看到希望,并加以努力。

 

有了圆,走出了弧线,便赋予了拳架美感,开合有致,圆中有圆。圆致极点,必有虚实,“总此一虚实”。动中寓静,静极生动,成就了流动的形体美学。如“大江大河,滔滔不绝”,如“行云流水没有停滞”,也像“优美乐章,跳动音符”委婉动听。

 

“圆”用于推手上,才会有太极拳丰富多彩的省力技法。符合“人体生理解剖学”、“运动物理学”,以及“心理学”。比如:力的三要素,力的合成与分解,作用力与反作用力,能量守恒,动量守恒,离心力,转动角能量守恒等等。每一动,惟手先着力,随即松开,尤须贯穿一气。有虚实,即有了阴阳,即有了“圆”。“环转化力还彼身”,从而孕育出无穷无尽的圆来。大、中、小圆,平圆,立圆,斜圆,前后圆,正圆反圆,从中派生出太极八法。“棚捋挤按,採挒肘靠”,更有“踢打摔拿”,演义出没有止境的各种技法。通过松圆能将对方缠紧,抱死,才能准确发出冷、惊、弹、抖等发劲。巧从圆中生,妙从圆中得,“圆”是基础,是术中之母,万变不离其宗,是我们追求太极拳绝技的物质保证。

 

“正”是太极拳主要身法。“尾闾中正神贯顶,满身轻利顶天悬”。习练太极拳,首先要抓主要身法,只有身法“中正安舒”,才可学习其它身法。“立如秤准,活似车轮”。百会穴处似被轻轻领起状,称虚领顶劲。且不可强硬项部,使头部、颈部僵死,失去颈部灵活性。双目平视、凝神于耳、含胸、拔背、松腰、实腹、落髋、敛臀、保持“百会穴”至“会阴穴”在一条线上。

 

“正”在太极推手中应位于身法的主导位置。无论是左旋右转,还是前俯后折,均应强调自己的身法处于中正位,才能得机得势。通过阴阳转化,硬坏对方身法,使其失中失衡,以便我有利“中正”泰势,去打击对方失正的身躯,达到事半功倍效果。

以上是笔者粗浅体会,不当之处请前辈、同仁批评指正。

 

马秋林 2012年7月17于家中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