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拾年少武侠梦——胡正国/文 俞方/编辑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重拾年少武侠梦— 胡正国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哪个中国少年没有做过武侠梦?

       在物质最匮乏的年代,我们也不缺少武侠文化的熏陶。尽管自古就有“老不看三国,少不看水浒”的说法,但谁小时没看过《水浒》呢?实在小的看不懂就看看连环画,也会为武松、林冲、鲁智深的英雄故事深深感染,恨不得把自己化身为书中英雄,到那个不平世界里闯荡一番。   

        刚上初中时,听人说起在《武林》杂志上连载《射雕英雄传》,内容非常精彩,但是刚刚开了个头,就停掉了。我在工人文化宫门前的书摊上发现了这本书,是从香港流传过来的一本本分册,竖排繁体。尽管不认得几个繁体字,我还是一下子如同掉进了蜜罐,如饥似渴地读起来。

       高中时代,我家附近紧靠清真寺西面,有杨家兄弟二人,练习陈式太极,据说是徐州来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师傅传授的。陈式太极讲究发力,与常见的老太太太极拳很不相同。他们二人打得都很好,有时还练太极剑。于是我缠着杨家大哥,要他教我。学过几天,后来因为高考,出去读书,这件事就此搁下了。

峰回路转遇名师  ,常拳圆我武侠梦

        2016年底,公司工会开设太极体验课,居然是请了常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马秋林先生亲自带队来授课!体验课后报名排起长队,我也跃跃欲试,这下可有机会来圆太极梦了!

        马老师是河北邯郸人,是一名医生。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,武风甚浓,晚清一代武学大家辈出,如董海川、大刀王五、霍元甲、孙禄堂等等。马老师自幼习武,偶然机会接触到常式太极拳,倍感喜爱。为学常式太极,马老师举家迁徙到上海,成为吴邦才老先生关门弟子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常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马秋林 

        第一堂课,马老师向我们介绍太极渊源,常式太极又称全佑老架。全佑是杨露禅的三大弟子之一,是吴式太极创始人吴鉴泉的父亲。常式打起来古朴典雅,是较为接近原始太极的一种。越是接近原始的,技击成分就多一层。马老师本人所学甚广,练过形意、大成,后钻研杨式、武式,终于常式。马老师的师承表一打开,我立马联想到,我们现在学习的太极拳一下子和张三丰、陈长兴、杨露禅这些传说中的人都有了关联。我小时看过小人书《偷拳》,说的就是杨露禅到陈家沟偷拳学艺的故事,当时杨露禅到北京城,打遍京城高手,一时无敌。

       马老师五十出头,体格魁梧,每次教拳后会给我们介绍所学招术的应用。他会叫他徒弟过来,说:“来,不要怕,我不打你。你们都仔细看”。徒弟然后就把眼镜摘下,放在一边。马老师和他盘起圈子推手,看着漫不经心的,突然霎那间徒弟就跌到在地,有时摔出很远,我们还没看清怎么回事。马老师说“换一个”,另有徒弟上来和马老师演示。原来“手挥琵琶”、“白鹤亮翅”等每招每式都能在推手中找到应用,只是我们看不明白奥妙,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观看热情,这是最有意思的事。有次马老师演示后告诫大家:“像分筋卸骨,扣喉旋颈等致残、致死的恶毒招法不能妄使,否则,人神共愤,必遭天谴,不列门墙,应以武德为尚”。——马老师教授的太极拳的每一招式,都通过推手展示出常式和不同流派的多种打法。但倒过来说,只要不会推手,练的再漂亮也只是一个架子。

 

       彼时徐晓东打雷公的事,大家一时议论纷纷。马老师专门对此跟我们讲了他的看法。一是太极圈里鱼龙混杂,有人来趟水也是好事,去伪存真。二是较量要对等,体重要对等,年龄要对等,规则要对等。三自由搏击适合年轻人高强度训练。太极拳技击与养生兼顾,老少皆宜,内外兼修,颐养性情,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传统项目。

       有次看到马老师回忆江叔龙大师的文章(马老师也是江叔龙大师的关门弟子),说江叔龙大师功力深厚,尤以善“发”著称,“发人如挂画”,说是把人打在墙上,如挂了一幅画一样,再掉下来。等到马老师上课,讲到如封似闭在推手中的运用时,把徒弟发在柱子上,脚离地,贴在上面,片刻落下,真如挂画一样。我想,这就是传说中的、好多太极拳爱好者从未见过的高超武功。

       常式太极的最大特点是“化”,对方多大的力量都能化掉。马老师在刚教我们打拳时就要求大家练习“折叠化”,每天二百个。马老师曾说过,如果我们能把对方所有力量都化掉,那至少你可以立于不败之地。

       马老师先教我们13式,学完后学习108式,再完后教我们呼吸。呼吸非常重要,通过呼吸,人能很快恢复精力,否则在打拳推手中很快就体力不支。常式呼吸非常独特,是在吸气时振动声带,发出一种非常奇特的声音,刚开始听着有些怕人。马老师说,呼吸方法一般是秘不外传,是吴老师传授的。吴老师说过,晚间在一片挺大的球场打拳,穿着白色拳服,带着呼吸。有人就说那边闹鬼,白影闪来闪去,还能听到鬼叫,没人敢过去。

       去年,我们参观了马老师在浦东的拳馆。跟马老师的弟子们一起打了两趟拳,还参观了他们的推手练习。他们刚开始推“四正手”,然后就是一人用力,一人用折叠化化解,配以呼吸。有一位跟马老师五年的弟子,胖胖的,乐呵呵的,没想到腰却很好,听到他的呼吸声,感觉他们非常享受这样的练习。马老师说,在我这里练拳,师兄弟之间关系非常好,练推手,要感谢对方,给自己加力,锻炼自己的柔化功夫。打对方一拳,不如化对方一拳。当你练习几万几十万次的折叠化,肌肉就形成了条件反射,对方什么力量都能化掉,他还怎么跟你打?

        这是不是太极的精髓呢?化是基础,如能将化练到化境,什么都能化,对方能耐你何?太极拳从不与对方正面冲突,几乎全是后发制人,追求舍己从人,对方一动就顺着他来,必有漏洞,真是奥妙无穷。

       马老师在浦东周浦一处老宅,拍过一段常式太极的宣传片,非常美。大有《卧虎藏龙》的意境。起式一起,有一种远离世俗世界的感觉,譬如从流行乐曲一下子到了《高山流水》、《渔舟唱晚》,从喧闹都市一下子到了空山新雨,让人神清气爽,流连徘徊。

        吴邦才老师是常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,是常云阶嫡传弟子。记得马老师有次说过,吴老师八十岁了,马老师过去看望,他还想要和他推手。马老师有文回忆过,当年在浦东老宅,吴老师家的砖墙被打穿过好多次。

        现在电视里流行一个电视节目,叫“国家宝藏”。我想他们这些身怀绝世武功的人是不是也是“国家宝藏”呢?我们有幸跟这样的老师练拳,真是三生有幸!

        现在早已告别了冷兵器时代,个人武功的实战意义早已不如从前。但是凝聚着多少代人智慧的太极拳,作为中国武术的杰出代表,不仅能强身健体,而且还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,在新时代里必将更加发扬光大。

下图为本文作者胡正国的练习照,系常式太极拳上汽大众分部学员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