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式太极拳修习所感——王伟/文

 

我是一名外企的技术人员。由于长期的伏案工作,导致出现了颈椎退化及肩周疼痛。肥胖导致血脂高、血糖高,还有脂肪肝。找不到什么有效的办法,就跟着父母练起了太极,是国家体委的那种简化套路,后又照着视频练了练杨式的传统套路。效果很明显,体质增强了,疼痛减轻了,体检指标也变好了。

但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,这样的东西绝对是不能叫拳的,充其量只能算是广播体操,健身效果有,但和技击没有任何关系,真想见识见识真正的太极拳是什么样的。非常幸运,经朋友介绍进入了常式太极拳修习场。第一节课就把我深深地迷上了,印象非常深刻,学的是搂膝拗步。架势低沉,螺旋缠绕。马老师和王鹏师兄演示了具体用法,处处都体现出了技击效果。这就是我要学的!从此将以前瞎练的那套全部丢到,从零开始,正式开始跟马老师学“拳”。不知不觉在这里学习了有一年了,马老师和师兄们一直是不厌其烦的地教导,一遍一遍地演示。拳架学完后又学了呼吸、掤、捋、挤。对太极拳的这种特有的技击方法越来越喜欢。以弱盛强、舍己从人、极柔软然后极坚刚…… 确实令人神往。
 
 
《太极拳论》中有句话,“斯技旁门甚多,学者不可不详察焉”。通过一件事令我对这句话挺有一番感触的。上个月,有位练了七八年太极的朋友想要和我试试手。由于刚刚才学了一年时间,心里还是很紧张的,但右手刚一搭腕感觉就不一样了。因为平时和师兄们对练的时候,感觉到的是绵软或者松柔,而他这里很硬,象跟棍子,能明显地感知到他的劲路,心里马上就踏实了,觉得能防得住他。刚一摸肘就对我打了个掤,马上折叠化掉,随即左手对他右臂也打了个掤,见他身体晃了一下垫了小半步,就没继续发力。可能是没有站稳的缘故吧,再攻我时就显得很仓促,就用个黏走化掉,然后他突然撤手了。一个圈子都还没走完,感觉很不过瘾,但也不好意思硬拉住人家,说笑两句就各自散了。当时挺有些兴奋的,自信心也有增强,继续坚持的动力也更足了。不过接下来就感觉有些惊恐,同样是《太极拳论》的指导,同样是八法十三势,实在是想不到差异会如此巨大。设想如果不是在这儿学拳的话,恐怕我也会是一样,怎么练都只能是一个门外汉级别的太极拳爱好者而已。自己也真是幸运,有出门学拳的想法的时候就遇到了马老师这样的名师,遇到了这么好氛围的拳场,这就是缘分吧。
在学拳的过程中,也学到了一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知识,明白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就是阴阳。伏羲氏一画开天阐明阴阳,开启了中华文明。以此为基础派生出了我们的各种文化,占卜、中医、气功、武术、建筑、风水等等。阴阳变成了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的东西,只是“日用而不知”罢了。
偶尔也会扒一扒古人对于“三观”之类的看法和认识。最近有部电影叫《一个人的武林》,王宝强的台词很叫人印象深刻。“功夫是杀人技”。完全被功夫所驾驭,迷失了自我,最后变成杀人机器,很是可悲。实战技击当然是练功夫的人必须掌握的技术,但绝对不是追求的终极目标。驾驭功夫,从而以武修道,应该是努力的方向。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。子曰:“君子不器”。马老师给我们讲课时,经常会提及一句经典,“详问用意终何在,益寿延年不老春。”
 
 
在这一年的学习过程中,体会到几点对练拳有帮助的作法,分享一下,希望对新学员有点作用。
第一点是舍己从人。把自己彻底放空,按照老师的要求一点一点地做,在老师认为姿势正确的前提下感受松柔,不能有太多别的想法,慢慢地去积累。在这当中如果老师指出了有什么不足的话,要特别注意。马老师为了鼓励我们能坚持下去,基本都是鼓励,批评是没有的。如果被指出哪里有问题需要纠正的话,说明错的很严重了,方向出了问题,不得不点出来了。我被马老师提的最多的是问题是“低头”和“前趴”。
第二点是尽可能不要缺课。练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生偏离,进步是波动式的。离开老师的间隔时间越短,偏离的波幅就越小。间隔的时间长了的话,方向错了自己都察觉不到。还有就是越是人少的时候,老师的辅导时间就越多,甚至于会单独受教的。记得有一次只有和王通两个人到场,马老师就带着我们两个人练,那节课特别有感觉,印象很深刻。
第三点是多练。有一次马老师问我最近练几遍拳,我说努力做到早晚各一遍。马老师说不行,练功夫的话,一口气两遍拳是最起码的要求。原来我认为的多练是不符合要求的!按照马老师的要求,一口气两遍拳坚持了一段时间后,效果确实明显,下盘的力量和牢固性明显增强。突破一口气三遍拳以后,又有了另外的全新的感觉。觉得和大地越来越亲近了,外力来时,通过腰胯腿卸入大地的感觉,多少能体会到一点。“有不得机不得势处,必由腰腿求之。”对这句话有点感觉了。
还有就是多和之前进程的学员交流。交流的过程当中会发现简直就是自己的昨日重现,对巩固已经学到的基本功很有好处。“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”。这种相互促进的氛围确实受益匪浅。
真是庆幸自己能有这么好的缘分和福分,进入到常式太极拳修习场这个大家庭中来,只有努力练习才能不辜负这美好的一切。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学生:王伟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15年2月4日
0